close
Blogtrottr
UDN聯合書報攤-地方采風
聯合書報攤-地方采風:收羅臺北畫刊、閃亮台中等雜誌精選內容,讓您更親近在地生活。 
Continuous Delivery Tool

Automate from SCM to Production with BuildMaster! 100+ Integrations; Free for 5 Users.
From our sponsors
金山循客蹤 感受農村靜美
Sep 9th 2014, 12:24

【文/攝影 呂霽】

印象中熟悉的臺灣客家族群,分布在桃竹苗與高雄、屏東,新北市北海沿線則多在三芝、石門一帶,其原鄉又與廣東四縣、海豐、陸豐不同的福建汀洲;繞過臺灣最北端燈塔所在的富貴角與昔日「跳石海岸」的天然阻隔,客家的足跡是否曾抵達金山?

根據弘光科技大學副教授廖倫光早期的調查記錄,新北市金山區推估曾有來自福建漳州的陳、劉、黃、簡、謝、賴、游姓客籍人士,散居於下六股、內坑、三界壇、罟寮、磺溪頭、兩湖(葵扇湖、倒照湖)、磺港等處。

在金山從事文史工作二十年的郭慶霖表示,此間的客家族群屬於「隱性族群」,在河洛人居多的環境中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多數已不知其是否為客籍的身世,關於客屬移民的遷徙墾拓,幾乎沒有相關的文獻資料可循,「中角」的黃氏為目前依稀可尋的線索。

古厝猶在客影疏:罟寮黃氏

舊稱「罟寮」的中角,現今的行政區域屬於金山區萬壽里,前臨北海岸,後倚大屯山系,黃氏家族在中角國小隔著台二省道的對面巷內,興建了一座擁有六條護龍的傳統三合院。

擁有寬廣前埕的黃氏古厝,採正身帶護龍的三合院形式,正廳與左右兩間,燕尾高翹,家族先祖應曾有過顯赫功名,兩側護龍採圓弧狀的金型山牆。正廳正脊之脊堵寬厚,正中設鏤空隔磚,兼具減重、降低風壓與裝飾的作用,兩側綴以泥塑脊飾,可惜多數已經剝落,整體形式與新竹新埔劉氏家廟略為相似,但燕尾翹起弧度較大,印斗部位較少變化。

正廳牆身下半部以裁切工整的長條石塊構成厚實粗獷,上半部則以紅磚延伸承接桁樑屋頂,石材開窗不忘造型妝點,樸實大氣中又見典雅。兩側內護龍結構相仿,只在牆身石材材質不同。

石條門柱對聯:「振文振德振斯教,昌行昌言昌厥家」,與客家特重文教修身的家訓旨趣相近;入得正廳,正中供奉神祇,木製的祖宗牌位置於左側,擺設明顯與客家僅供奉祖先牌位不同。

近門處橫樑垂掛吊著一只香爐,有人稱其為「天公爐」,但也有一說認為應稱為「三界公爐」,可確知的是,客家所稱的「天公爐」,位置或在正廳門外牆上或在外埕,一定都在戶外而非室內。

從黃氏古厝外觀與正廳陳設,難以尋得明確且獨屬於客家的特徵,就近請教現年八十一歲的黃錦村老先生。

黃家第十八世的黃錦村,中角國小主任退休,是家族中對過往淵源最為關注的成員,據稱來台祖因原鄉經常遭受水患,耕作不易,便渡海希冀另謀出路。從中臺灣上岸後,一路北上,幾經輾轉,見此處雖前臨大海,但後有大山倚靠,水源不缺,應不致再被水災所苦,決定落腳於此,開基立業。

自稱是「客底」的老先生拿出單張手寫的「黃氏歷代族譜」,上面記載著「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東濟(冬節)鄉……」,對照學者廖倫光早期的調查記錄:「金山萬壽里罟寮黃氏,祖籍是在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東結鄉雪山鎮」,一說在平和縣,一說在南靖縣,「東濟」與「東結」發音相近,何者為是?相同者只在「漳州府」。

畢竟先祖遷此落戶已是六、七個世代以前,生活周遭又以福佬人士居多,黃錦村已經完全不會說客語,只依稀記得「阿瑪」的稱謂,與「吃飯」等極少數日常詞彙。

談到祭祀方式,老先生說明,逢年過節祭祖時用的是形體完整的三牲,這點與福佬人習慣以碗盛裝的方式不同;問到農曆春節時是否拜天公?「有,以前拜天公要在外埕另設供桌」,拜天公的供桌是不是要以兩張桌子疊高?「嗯,供桌很高」。使用金紙外,有沒有垂掛「長錢」?「啊,就是撕開變成長長一串的那款?好像有。」

居住在三芝、石門的「汀洲客」仍保有的農曆九月九做「總祭」習俗,詢及黃老先生,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漳州客與汀洲客或有不同吧?廣東客家與福建客家肯定也有相當多生活習俗上的差異,以汀洲客或廣東客的儀俗類比,多數僅止於推論。姑不論金山的「客從何來」,從片斷文字與口語訪談中,客家人士確曾踏入金山,在此留下生活打拼的痕跡。

近海靠山的金山地區,早年居民營生的方式,一如黃錦村老先生所說的「下田耕作、出海打魚」,時至今日,淺山地帶的農作依舊佔了相當的比重,目前以種植甘藷、筊白筍居多,已然式微的稻作,則在陽金公路旁的美麗山村重現。

陽金公路七‧二公里處,布紮的娃娃在路口公車站牌旁,笑臉迎人,走入綠樹成蔭的斜坡道,就地取材的陽明山安山岩砌成小亭,內裡的泉水清澈汨汨,四塊石塊洗衣板厚實地置於洗滌池旁,彷彿還能聽到人們在此洗衣、洗菜的談天說地。

山間拓墾留客韻:八煙聚落

八煙為都會邊緣保存了難得的農耕山居樣貌。

奔馳徜徉在陽金公路變換山景之際,好長好長一段時間,人們不曾注意過這個曾經生產稻米的小聚落,淺山地帶的發展有限,這兒總共只有九戶人家,曾經生產稻米的水梯田,因為面積小,無法使用大型機具,至今仍多半仰賴人力,加上年口老化、灌溉渠道年久失修、金山地區轉型以種植蕃薯為經濟作物,水梯田的美景幾乎消失殆盡。

約莫是2008年,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來到這處森林過度至平原的山間聚落,引入久違的山泉水,一畝原就立著幾顆大石的乾涸梯田,竟成了山谷裡彷彿「無邊際水池」般的禪意畫面,水生昆蟲、青蛙回來了,人們也開始進入這個陽明山國家公園北緣、擁有美麗名字的聚落----八煙。

八煙的石砌老屋為聚落特色之一。

小廣場旁的石砌老屋,做為接待賓客與陳列販售在地稻米、手作品的「八煙出張所」,豐收的山藥堆滿一簍簍,阿伯熱情地與遊客話家常,說著此間的生活、農事。闊的道路,在兩側梯田間蜿蜒進入聚落的另一個區域,三合院安穩地被周遭的樹林圍攏,老牆的砌石、樹幹上的籃球框,曾有的熱鬧似乎還不是太遠;阿嬤開心收下親戚送來的禮品,回贈整袋鮮採的蔬菜,一旁的阿公拎著用慣多年的老柴刀,一刀一刀削著短木笛,試吹出響徹山谷的清亮。

大柴刀做小木笛,難不倒我。

回到主道路右彎繞往屋後,茶花開得正燦爛,整片面對山谷的開闊,水圳如網絡般繞著田埂、菜圃,型態優美的梯田一畦畦,儲水等待新一季的秧苗,大叔推著小型機具「嘟嘟嘟」地翻土整地,無視於一群又一群前往欣賞「水中央」美景的遊客。

平實素樸的山居生活無視歲月般地在石屋聚落間流轉,砌石,相當程度地代表了八煙山村的特色。

圖說:八煙為山林平地間保留了珍貴的鑲嵌區帶。生態豐富。

物資缺乏、交通不便的年代,就地取材成了營造家園最便利的方式,陽明山的火成岩提供了人們最好的建材。從聚落步行到展望開闊的「水中央」,砌石老屋厚實古樸,清澈山泉悠悠汨汨奔流,走的是石砌的水圳,鞏固著層層梯田的,也是砌石堆疊的田埂,石材與水,無疑是八煙最動人的老靈魂。

如此綿密、因地制宜的建構,成就了八煙早年農耕的暢旺,卻也因為年輕人外移、灌溉系統的長年失修,讓八煙水梯田曾有的美好,逐漸消失。

生態工法基金會進入聚落之初,老屋、水圳、田埂仍維持著早年的傳統砌石工法所打造的模樣,然而,灌溉用的「浮圳」因漏水失去功能,為求方便而改用塑膠管,即便如此,多數水稻田仍處於旱化或廢耕的狀態。

他們先租下了一塊旱地,什麼也不做,只是把水引回田中,久而久之,自然界的生態鏈在此重新啟動,蓮花長出來了,青蛙、蜻蜓、水蛇出現了,有了「食物」,猛禽也再度盤旋天際,這片有著巨石的水田,如今成了八煙聚落最著名的風景,幫它取了個名字「水中央」。

生態回來了,特殊的水稻田能不能再現?據說,這兒生產的稻米,日據時期還用來進貢日本天皇,如此優良的基因,怎能讓它消逝?於是乎,當地居民蔡文照跟著長輩,著手細心修補起先民為了引水至地勢較高處灌溉的水圳。

來自大屯山的泉水,再度透過綿密的水圳,不但進入家戶都有的洗滌池,讓人們可以將鮮採的蔬菜清洗冰鎮,也汨汨地流進一層層的梯田,人們終於再度看見美麗的山間水梯田。

水來了,睽違二十幾年的秧苗再度插入土中,慈心有機農法基金會協助當地農民,嘗試轉作有機農法,每月定期辦理課程教育與輔導。巡田水、糊田埂,早年的日子好像又回來了,辛苦卻有著踏實與可以期待的盼望。

記得水梯田實現復耕的收割情景,連苗栗後龍灣寶社區也加入,幫忙進行輾米的工作,老人家再度吃到自己田裡生產的米飯,「啊!二十幾年了,太歡喜了!」。

不就是米嘛!但在失而復得的八煙,這米的價值與意義非比尋常,他們將它取名「救世米」,其中飽含了基金會、贊助認養的企業、參與插秧收割的學生與民眾,以及臺灣、日本鼎力相挺的農民的滿滿情意。

重獲生機的八煙聚落,如今成為臺北都會區難得的農業與生態寶地,讓人們得以再看見早年移民墾拓的生活樣態。假日越來越多的遊人進入,老人家靠著新鮮的農作、親手製作的草仔粿、醃漬物等副食品多了點收入,這些得來不易的復甦,令人欣喜,然而,如何維繫,如何朝著「里山精神」的實踐繼續走下去,未來的路程仍不免令人憂心。

金山的客家足跡逐漸模糊,但古厝猶在,記憶就有機會留存;曾經消失的水梯田與早年山間墾拓的生活樣貌得以重現,八煙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如若能在這波復興中,找出維繫產業的機制、深化人文的價值,燃起的希望,也可能如重新回來的生態一般,生生不息。

關於里山倡議

「里山」(Satoyama)並不是一個地名,來自於日本的名詞,指的是村落(里,Sato)與周圍的平野、溪流、溼地、山林(山,yama)共構的地景環境。

一個以水稻田為主的「里山」地景,人們生活、耕作的場域,諸如稻田、旱田、草生地、溪流、池塘、灌溉水渠、溼地,是生物多樣性的棲地,是森林過渡到平地的鑲嵌地帶,適度地疏理森林、維護耕作與居住環境,能達到兼顧生產、生態的雙贏局面。

基於這樣的理念而形成的「里山倡議」,在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大會上,由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聯手啟動並獲得通過,其主張在於促進符合生物多樣性基本原則的活動,希望達到現實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願景。

這類概念其實在西班牙、法國、美國、韓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都有實際推動進行的案例,只是名稱不同罷了。在臺灣,目前至少有生態工法基金會的八煙水梯田、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貢寮水梯田、觀樹教育基金會的苗栗苑裡裡山塾、美濃愛鄉協進會的美濃里山、花蓮富里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等「里山案例」在各地推動。

一日走讀金山

近距離可漫步沙灘、優遊山林,甘藷、溫泉、老街之外的金山,還有許多可串連出人文、藝術、常民文化樣態的去處。

來到金包里老街,除了美食購物,所剩無幾的老街屋,建築形式與其間的商業生活模式,承載了昔日的美好,牽引出走回舊時社會人文的通道;兩座廟宇,廣安宮的開漳聖王,牽繫著移民與原鄉的不可分割,慈護宮的媽祖不僅庇佑出海平安,更深入尋常生活烙下斑斑印記。

喜愛戲水弄潮,夏季的中角沙灘滿足了人們或閑適、或動感十足的度假需求;黃家古厝靜靜矗立,以其飛揚的燕尾、古樸的厚實印照悠悠歲月,不遠處的清泉里還有一座「李芑豐古厝」,形制優美、保存良好,也是體驗金山早期居民生活場域的好去處。

循著三界壇路上山,朱銘美術館的藝術、法鼓山佛教園區的禪意空靈,或是懷念鄧麗君的筠園,均可一次走覽。又或者踏上陽金公路,小巧的三和國小深入葵扇湖,璜溪的優美河谷景致相伴,進入八煙聚落,甚至走一小段金包里大道,則是一趟體驗山村風貌、淺山生態與早年人文通道之旅。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ssanof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